1963年8月,陕西宝鸡贾村镇农民陈堆租住邻居家的两间房子,在一次下雨时,后院土崖塌了。

雨过天晴,陈堆动手修缮后院,一镢头下去,意外刨出了个青铜器。
第二年,陈堆夫妇要去往固原,不再租住房子,就把青铜器交给朋友陈湖保管。
陈湖嫌它在家里占地方,也没什么用,就于1965年以30元的价格,将其卖到废品收购站。

同一年,宝鸡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废品收购站找到这件青铜器,看出是件文物,再以30元的价格买走,成为宝鸡市博物馆建馆以来所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。
进入博物馆后,经考古人员确认,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,因器身浮雕饕餮纹,便取名为“饕餮纹铜尊”。

1975年,为纪念中日建交,国家文物局要在日本举办中国出土文物精品展,时任局长王冶秋聘请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组织筹备。
马承源很快从全国各地调集了100件一级品文物,其中就有饕餮纹铜尊。

马承源在故宫武英殿见到这件青铜器后,反复看了好几遍,心中一直纳闷,这么大造型的器物为什么没有铭文?
随即他用手在铜尊内壁底部反复摩挲,感觉底部某个地方似乎刻有文字。

他大为振奋,随即让人送去除锈。
经过清除泥土和锈迹,果然在铜尊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。
唯王初堙(迁)宅于成周,复禀武王礼福自天。在四月丙戌,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:“昔在尔考公氏,克逑(仇)文王,肆文王受兹大命。唯武王既克大邑商,则廷告于天,曰:‘余其宅兹中或(国),自之乂民。’呜呼,尔有唯小子亡识,视于公氏,有庸于天,彻命敬享哉!助王恭德欲天,临我不敏。”王咸诰,何赐贝卅朋,用作□公宝尊彝。唯王五祀。
铭文大意是:
成王五年四月,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,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。周成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,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,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。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,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,统治民众。周成王赏赐何贝三十朋,何因此作尊,以作纪念。

因为尊的主人叫何,故而被马承源命名为“何尊”。
这个尊叫什么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其中一句铭文:宅兹中或(国)。
这是“中国”二字首次出现在青铜器上。时间与《尚书·梓材》一致,都是周朝初年。

因为这一重大发现,国家文物局取消了何尊赴日本展出的安排。
1980年,国家文物局又请马承源组织筹备“伟大的中国青铜器”展,以赴美国进行友好交流。
美方提出展品中必须有何尊,国宝出展,身价倍增,最后投保达3000万美金。
此后,何尊多次出展,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。
2002年,国家文物局发布“首批禁止出国(境)展览文物”,何尊之名赫然在列。

当然,无论是何尊上的“中国”,还是《尚书》中的“中国”,乃至其后出现的“华夏”“中原”“诸夏”“神州”“海内”等,都不能完全等同于今天的中国。
但是,它们所代表的理念,都是相同或相似的。

辛亥革命以后,“中国”二字正式成为一个国家概念;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简称“中国”。
这个“中国”,既包括“宅兹中国”里的“中国”,也是一个多民族共同融合的中国。